石漠山上披“绿装” 淅川人民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来源:大河网时间:2022-03-30 13:29:45

春分已过,百草茂长,树木大都披上了绿衣。3月29日,淅川县马蹬镇张岭村的一处山头,片片充满生命力的新叶或翠或绿,竞相生长,孕育着无限生机。

“这里原来全是石头山,立地条件差,栽一株树不容易,去年冬天栽植的火炬松、侧柏都已经浇了3遍水了,现在管护不能有半点马虎,不然苗一死,前面的辛苦全都白费了。”正在马蹬镇张岭村浇水的造林大户詹子阳认真地说着。

石漠山上披“绿装”让人欣喜,但很难想象,为了这片“新绿”,淅川人民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淅川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担负着“一渠清水北送”的重任。水质保护任务的特殊,决定了生态林业建设的极端重要

“淅川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非常严重,而且山高坡陡、植被稀少、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非常大。” 淅川县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桃龙介绍道。

面对造林的诸多不利因素,淅川县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精神,根据“大保护、大生态、大屏障、大融合”的理念,聘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河南省林业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深入实地进行踏察,因地制宜、宜苗则苗、宜播则播,坚持植苗造林和飞播造林相结合,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开花与彩叶相结合,景观打造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编制了淅川县石漠化治理总体规划。

在资金投入方面,淅川县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以大项目引领林业大发展,先后争取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国家储备林等林业项目5个,争取项目资金15亿元,完成石漠化治理14.3万亩。同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出台优惠政策,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造林。

在技术投入上,一方面,借助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和河南省林业局对口帮扶台,建立中国林科院大石桥荒漠化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和淅川丹江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对石漠化治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石漠化区域树种选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林下经济配置等治理模式和技术,加大石漠化治理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成立石漠化治理技术指导组,分片包区、包地块,对整地、栽植、浇水等各个环节进行层层把关,严格标准,现场指导、确保造林成效。

系统化管护机制。该县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构建“林长+警长+检察长+法官”四长机制,坚持“植绿”“护绿”“管绿”并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经过淅川务林人多年不懈努力,如今淅川环丹江口水库,两岸已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石漠化区域已重新披上绿装,环库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3%提升到如今的52.4%,库区绿色屏障初步形成。”淅川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梁虎兵高兴地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淅川县已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治理石漠化面积38.2万亩,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淅川石漠化造林经验被国家林草局在全国推广。(薛小磊 周桃龙/文图)

关键词: 淅川石漠化造林经验 国家林草局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水质保护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