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从科技、产业结构、城乡内涵品质、对外开放和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总结了去年我市经济工作。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河南省科学院重建和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正式揭牌,多家大院名所在郑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成功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功承办全国“双创周”。高新技术企业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断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居全国城市前列。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支持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专项行动。坚持项目为王,滚动推进“三个一批”,围绕战略产业、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实施定向招商、专业招商,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数字化改造。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城乡内涵品质全面提升。以核心板块为带动,加快郑州向多中心、分布式、网络化的城市结构转型发展,核心板块在城市发展中的网络节点、开发亮点、新经济集聚点的作用不断显现。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全面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井字+双环”快速路网初步形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大批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成为农村新的风景线。
——对外开放功能不断拓展。“四条丝路”协同发力,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持续提升,增速保持全国机场领先。中欧班列形成了“六口岸、十二站点”物流网络,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获批。高水平举办了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全球跨境电商大会等国际性会议活动,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上升,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持续深化一件“事”“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和一“事件”“一网统管”社会治理改革,开通线上“亲清在线”政策兑付平台。深化以土地为重点的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有效保障高质量产业用地。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十万码农”培训计划,打通职教“最后一公里”,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优势。规划布局小微企业园,持续打造更加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的承接平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县(市)放权赋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县域经济活力进一步显现。
本报记者 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