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和铺垫的区别有哪些?
伏笔与铺垫有三个方面的不同:形式上,运用上,作用上。有的时候“伏笔”和“铺垫”兼而用之,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的。
1.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是为了下文的铺垫。
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有伏笔必有照应,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伏笔要埋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铺垫的作用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的原则是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什么叫铺垫什么叫伏笔?
铺垫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伏笔,是汉语词语,拼音是fú bǐ,意思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暗示和伏笔的区别
暗示是指想让对方知道某些事情,通过一些肢体语言或者眼神来暗示.伏笔,就说文学里吧,作者想表达一件事,会在开头先提一句相关的,在文章中间吧这件事写出来,你在回头去看开头提过的那句,原来事情发生早有伏笔.
铺垫和伏笔是什么手法
伏笔和铺垫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伏笔和铺垫都是为下文行文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但是学生容易将伏笔和铺垫两种表现手法混淆。 本课抓住伏笔和铺垫的区别这一重难点,结合课本的例子,给学生讲解了伏笔和铺垫的作用并规范了答题格式,并且结合中考真题,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做铺垫的例子有哪些?
1、元 杨暹《刘行首》第一折:“我则见柳垂绿线草铺茵,星撒残碁月挂轮,石上鹿皮铺垫的稳。”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 御道用 文砖亚次,暂用石工,馀照二十二年定例,用土铺垫。”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墓坑很大……坑内再围置和铺垫木材作木椁。”
2、清 梁章钜《归田琐记·容园》:“初到 扬州,居旅店中,湫隘嚣尘, 不可言状。州县官以六块铺垫,两合纱镫,了之而已。”《传统相声集·开粥厂》:“一把红头绳儿,一包年饭 果儿,二百大灯钱,一个铺垫儿。”
3、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一物之进,自外 达内,处处必索铺垫,一处不饱其欲,物不得前也。”
4、 骆宾基《父女俩》:“ 香姐儿 除了种着土改刚分到手的三亩土地之外,从丈夫手里还继承了做豆腐的全套铺垫。”
5、 刘鹗《绝唱》中为了写 白妞王小玉的精妙绝唱,在开头的4段里写了戏院的盛况、琴师、黑妞及品评人对黑妞与白妞的比较,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为下文的主要描写对象---白妞的一种文学铺垫,一种烘托手法的运用。
衬托属于什么手法?
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