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2021年7月以来,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中,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实现了课后服务全覆盖,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需要看到,在校教师在工作上付出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承担了更多的职业成长压力。“双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增”,增加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合理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既有重要性,也有紧迫性。教师的发展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教育的发展。教师减负是为自身质量的大提升做准备,也是为学生高质量发展铺路。不管是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建设,还是基础教育质量观的变革,都离不开中小学教师质量的大提升。
“双减”是一项综合工程,应由全社会来参与。一方面,社会应形成良好合力,促进良性沟通和有效沟通。“双减”的主体不只在教师,应当给予其他主体一定的自由空间,形成良好合力,促进多主体之间的良性沟通和有效互动。例如,在家校沟通工作上,家长要给予教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另一方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给教师一个安静、干净的工作环境。此外,还应最大效度地发挥社会作用。比如,充分发挥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周边专业场馆等社会场馆的作用,发挥艺术团体到学校进行教学实践的作用,发挥退休老师、家长及有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等志愿者的作用,既让“课后服务”的内容更丰富,更有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校内教师工作压力。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书育人,学校管理应当根据自身实际,不盲目攀比,不搞形式主义,不让其他事务牵扯教学精力,从而关注教育本身。在管理上为教师做好“减”法,而非“加”法,给教师营造一个不浮躁的、安静的工作环境,这样教师才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教学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减负才能落到实处。教师评奖评优、职称等考核评价方式是教师荣誉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让教师付出有所回报。另外,还要考虑到教师群体的生活实际,尽可能解决教师后顾之忧。比如可依据校情,探索建立“延时服务积分制度”,对参与延时服务的教师积分,以月或双月为单位,实行等同时间“调休”。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暖心举措,帮助教师解决照顾老人,孩子托管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扭转教育观念,回归教育本质。教育于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而言均是一种发展人性的活动,应是受到价值理性照耀的活动。教师所承担的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关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为旨归。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本身是中立的,不能仅以“工具理性”审视考试的功能,更要回到价值理性中对其予以审视。“双减”背景下,正确认识与解决教师负担的问题,是形成一大批“乐教善教”教师的前提,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获得从事这份职业的幸福感,实现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作者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