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师范学院朱超胜:一个90后教师的“治污”梦想

来源:大河报时间:2022-03-03 10:46:45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于扬李玉坤实生郭磊文图

厚厚的视镜片之后,他目光如炬,紧盯着手里的试管,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午饭时间已到,他全然不顾,只要动手做科研实验,似乎并没有其他时间概念。

这就是朱超胜,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一名90后教师,中国石油大学环境工程学博士,他现在的主攻方向是环境监测和废水、废气处理,是一个长期与污染“过招”的人。

儿时的欢乐记忆,让他走上“治污”的研究道路

3月1日,周口师范学院校园内,32岁的朱超胜步履匆匆,给同学们上完课,他转身下楼,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换上白大褂实验服,他的双手开始摆弄试管和实验设备,开启又一轮的实验。

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他的专业方向始终是环境工程。当其他同学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中文、外语、计算机等相对好就业的专业时,他却意想不到地报考了环境工程专业。没有人理解他为何这样做,只是他在坚守内心深处的一个梦想。

时间回溯到儿时。

朱超胜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在他儿时的记忆里,鸟语花香、天蓝水清,老家美如画。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村头的那条小河沟。“那简直是我们的乐园,一到夏季,河水清澈见底,我们经常在水里游泳。”回想起孩提时代的欢乐时光,朱超胜意犹未尽。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美好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那条小河沟里的水先开始变绿,后来变黑发臭,再也无法下水游泳了。“其实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很简单,我就想着报个环境工程专业,将来学成归来,能把家乡这条小河沟治理好,就觉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梦想。”朱超胜说。

而真正到了大学接触到系统的专业学之后,朱超胜发现,环境工程领域大有作为,绝不是治理一条小河沟那样简单,还有更高级、更复杂的学术研究课题。于是,他开始翱翔在科研的海洋里,不浪费一点时间,投身到专业学中,直到一步步读完硕士、博士,并成功应聘为周口师范学院教师。

十年磨一剑,他研究出废气处理新材料

有一个实验项目,朱超胜断断续续进行了10年。

2012年的时候,朱超胜读研二,负责研发新型的废气处理材料。“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多为碳材料,可以吸附处理废气,比如甲醛等,效果也不错。但是,日常使用没有问题,到了特殊行业就出现弊端。比如相对封闭、湿度大、温度高的桑拿房,还有饭店后厨之类的,就影响碳材质处理废气的功能。”朱超胜说,而他研究的主攻方向,就是找到一款新材质,既能很好地吸附处理废气,又能抗湿、抗高温。

10年,从青年步入中年,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研究。最初的那段时间,他还在中国石油大学读书,实验室并不在学校,为了不浪费路上的时间,他在实验室附租了间只有几方米的民房,冬冷夏热还潮湿,但是一想到为实验节省了时间,就不觉得条件艰苦,心里还美滋滋的。

“一整天不吃饭的情况有过。”朱超胜说,比如做一组实验,它的反应时间是固定的,他就得在旁边守着,随时记录变化,这样的话就错过了吃饭时间,反正一心扑在实验上,也不觉得饿。

直到2022年初,这一项坚持了10年的项目终于攻克技术难关,但是因为刚研究出成果,还没有转化为实践产品,也并未量产投入市场。“这个新材料疏水特别好,我们都知道家里的冰箱容易产生异味,而且里面湿度也特别大,用其他材料处理起来使用周期不长,有可能一天一换,但用上我这个最新研究的材料,就大大延长了使用周期。”朱超胜说。

除此之外,朱超胜还在科研领域获得了其他成绩,并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了多项大赛的奖励。如今,他带的学生中,有3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两年来,就有20多名学生参与到他的实验中,在实际操作中磨炼提升了动手能力。

“朱老师是一个对学术要求特别严谨的人,这个对我们来说,是科研道路上的榜样。而且他喜欢放手让我们主导实验项目,只是告诉我们该怎样做,而不是替我们做。我觉得,能够成为朱老师的学生,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19级学生李靖宇说。

两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朱超胜带的学生中,考研通过率为35%,这是地方本科高校中相对较好的成绩了。

关键词: 周口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废气处理新材料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