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5日)的蕃瓜弄几乎在一瞬“入夏”。气温逼近高温线,弄堂熙攘起来,蕃瓜弄迎来二轮征询酝酿期签约首日,投票点居民陆续而来,翘首以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热望伴随着热气在里弄蒸腾。
65岁的周老伯对这种“热”,并不陌生。上一次,还是上世纪60年代父亲戴着大红花,在锣鼓喧嚣中喜庆入住。彼时,一说起家住蕃瓜弄,旁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因为这里是上海第一个五层楼公房的工人新村。时过境迁,当初的热闹渐渐消散,透过紫藤掩映的长廊,日常点滴透出窘迫:斑驳开裂的墙面,缠杂不清的电线,屋内更是一种不为人知的拥挤与局促。
后来别人再问住址,老周含糊其辞:“就住火车站,大统路边上。”心里也暗暗憋屈。他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见过里弄的各式模样:繁华的、邋遢的、热闹的、寂静的,却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认真同这里告别。如今,他重燃期盼:换新家,日子换一种过法。
截至记者发稿时,天目西路街道蕃瓜弄小区旧住房综合改造,这一静安区今年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房屋改造项目,以98.3%的高比例通过二轮征询,1122证居民圆梦新居。
未来的蕃瓜弄,将建设6幢多层、高层电梯房用于居民回搬,建造地下停车场,实现人车分流;小区及周边公共配套有城市生活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点、社区党群中心和公益性幼托育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拆一还一”,套内面积不减只增
在蕃瓜弄,家家户户都有能絮叨的洗澡独门秘籍。
比如老周,小时候在楼道洗,铜吊烧一壶热水,混点凉的。温度差不多了就往身上浇。爸妈在两边,一人举浴巾,一人往身上泼,当水快泼完了,就得赶紧用浴巾裹住,不然该着凉了,“洗个澡,全家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42岁的陈瑜家里三代人,都没离开过蕃瓜弄。她熬不住木桶洗澡,恰逢卫生间可以装淋浴头,她们家便自费装了一个。隔壁两户老人都一周洗一次澡。因为自家人洗澡勤,分摊水费时,陈瑜家主动多出一份钱。“这样一来,邻居就不会觉得吃亏了。”
但新问题来了:小梁薄板房屋,“每次隔壁人家洗澡,淋浴喷头的水就透过墙面渗到自己家。但又不好意思说,因为都是老同事老邻居”。
事实上,上世纪60年代建好的蕃瓜弄工人新村,曾和居民一样意气风发,称这里为“蕃瓜弄”是因为居民利用空地种植南瓜(俗称蕃瓜)。此后,很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先后举家入住这里。
如今,走在蕃瓜弄小区内,违法搭建并不少见。“不少‘无证搭建’背后,是难以想象的居住困难。”在房门口几乎踏不进步子,10平方米左右的小格间挤着一家几口比比皆是。
据负责此次改造项目的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19年,就是否愿意改造蕃瓜弄,天目西路街道曾组织过一次民意调查,彼时居民中仅3证弃权,其余均投出赞成票。“改造是大家的迫切心愿,要做就要尽全力做好。”
此次二轮征询高比例通过,老街坊欢呼雀跃
决心是一回事,蕃瓜弄的“先天不足”与居民心理期待之间的差距又是事实。历史上,蕃瓜弄小区建设时间跨度长,现存房屋面积从6.5平方米到101平方米不等,且经历过后期加层。居民们不仅希望此次改造能够解决“不成套”这一最基本问题,还期待调整户型、朝向,提升日常生活幸福感。
在前期规划前段,工作人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走访居民、实地勘验,有人心里暗自打鼓,“理想中的规划设计,能做得成吗?”
“把所有方案做到极致,把居民工作做到极致。”改造方一边请来华建集团的设计师针对蕃瓜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一边由街道连续数日举行宣讲会,为居民算好综合账长远账品质提升账,“把改造的初衷、方案还有蕃瓜弄的未来说清楚,居民们听到都鼓掌。”
据介绍,此次成套改造,将采用拆除重建方案,原则是“拆一还一”,全部房屋套内面积不减只增,再额外增加独用厨卫与阳台。其中租赁房屋,每户使用面积增加1至1.5平方米,增加了独用厨卫与阳台;产权房的房型都比较大,且有独用厨卫,保证套内面积不减少,并优化房型、朝向和居住功能。
老街坊在,总会团圆
蕃瓜弄,经历几代人变迁,人员结构较为复杂,几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回搬意味着一套房,蛋糕怎么分?即便是弄堂里老实和气的杨载华也逃不过这个现实问题。一家四口人在这儿蜗居60多年,两个儿子都长大成人,孙子都18岁了,怎么分?
方案好,解决百姓实际困难,满足绝大部分百姓实际需求,才能在签约时获得高比例甚至全部通过!“拆除重建”改造工期较长,可能要3到5年,但这种彻底而阵痛的方式,是让更多居民获益。
为了让居民心里舒坦,相关部门累计召开方案讨论会11场,改造期间需要居民自行解决居住问题,政府给予一定的租房补贴。补贴根据居民原有房屋的户型和建筑面积,分为4档过渡补贴,改造期间,政府也将根据市场评估情况适时调整。不少年长的居民担心租不到合适房源,天目西路街道通过静安区房管局联系了多家房产中介,以组团驻点的方式为居民推送性价比较高的房源。
针对蕃瓜弄小区原有97种不同面积的房型,设计的安置房型初步定下8种基本房型,再通过调整房型的进深和面宽,衍生设计出47种不同面积段的回搬房型方案,并保证新房型里至少一间卧室朝南。
“政策来了要珍惜”,大儿子选择了让一点,搬出去住,杨载华自然松了口气:在这里都几代人了,是该动动啦。
从前,陈瑜家19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原是“一间半”房型,里面的卧室采光好,给父母住。外面临近入口处的半间也放了一张小床,小夫妻俩睡。女儿睡在旁边的沙发床,“我老公是山东人,人高,睡觉时总伸不直腿。”女儿的“沙发床”后有一层窗帘,隔开就是“两间”。此次,这样的“一间半”房型全部改为了一大一小两间卧室。
拆落地回搬,虽然过渡时间长,但回搬后老街坊都在,邻里情不会淡。即便是签约这天,往树荫下一站,好像也感觉不到燥热了,街坊们一聊就是几小时。“我母亲在这儿生活了近70年,她和邻居商量,走之前,大家再聚一回。”陈瑜说,“有人情味的地方才有‘家’,老街坊在,我们总会团圆”。
作者:王宛艺 周辰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王宛艺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