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特教学校牡丹园吸纳二十多名残障毕业生就业
绽放最美“牡丹季” 特教花开“别样红”
(资料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丽华
“五一”前夕,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里200多亩的牡丹园里春意盎然,牡丹花刚落,芍药、木香花开正好。这里除了是游客的游赏胜地,还是一群孩子的劳动实践基地、就业园地。20多个残障毕业生不仅为游客种出了风景,也为自己的人生种出了美丽的花季。
4月20日,记者走进学校,这座特殊的学校分外安静。牡丹园里,基地的职工们分散在各处忙碌。在校长杨锦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两三位听障人士在拖拉机上栽苗,几个残障人士在管理花卉,还有几个刚刚忙完手上的活儿坐在树阴下休息……
记者又走进一座玻璃温室里,这一边大约十位高中生正在跟着老师学习如何播种、栽种,另一边养护管理员胡善榕正埋头修剪花枝、给花浇水。今年22岁的她患有轻度智障,毕业后在基地工作两年了,如今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花卉种植技术。
农业生产比较琐碎,常人很快可以上手的工作,残障学生往往需要更长时间学习和训练。胡善榕的指导老师汤清清,正在一旁带着几个新人工作。她有听力障碍,接受采访时她一边试图努力说清一边习惯性地打着手语。十年前她从特教学校毕业后就在基地留下工作,30岁出头的她已经算基地里“老员工”了。“我觉得在这里工作很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愿意去克服。”
“我们建设基地的初衷主要是给毕业的孩子们提供就业机会。”杨锦回忆,2002年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第一届听障学生陈明生给时任校长葛华钦写来求助信:“老师,我要吃饭,孩子要上幼儿园,我该怎么办?”这封信让葛校长感触很深。“做特殊教育不仅是要教这些孩子识字,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他们融入社会,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杨锦告诉记者,葛华钦决定创办一所技能培训基地,第二年,学校拓展了300亩荒山作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并把特殊教育学制由9年延长到12年,增加了3年的基地实践技能培训,基地无偿为毕业生提供岗位。
这让学校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一家学校的小爱,引来了社会大爱。2004年开始有社会企业无偿对基地进行捐助,基地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牡丹园有来自5个国家、100多个品种的牡丹和30多个品种的芍药,花期从3月末一直持续到5月,其间向广大市民开放。
基地也从当初的几名职工,发展到如今的20多名残障职工。目前基地的维护管理主要依托社会的支持。除了门票收入,现在基地也成为南京市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南京市现代农业培训基地。每年接待近3万人次中小学生实践,学生也有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近年来,在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协助下,南京创意农业研究院与学校进行牡丹文化方面的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王波说:“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特校一体化课程,让农业成了特殊孩子们的疗愈手段,不仅拓展了农业的内涵,也锻炼了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杨锦还有更长远的计划和目标。“我们还是积极鼓励他们到社会上去就业。希望这里是他们过渡的平台,为未来到社会上就业打基础。我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努力让每一个残疾小孩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希望他们不仅能在学校获得知识,还能有尊严地生活。”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