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新闻报道:终于可以回家“撒野”了!4月25日上午10:50,在湖北荆州,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回到了长江的怀抱。这是中国迁地保护的江豚首次放归长江,也是人类首次实现迁地保护濒危水生哺乳动物的野化放归。
这次放归由天鹅洲保护区、新螺段保护区和中科院水生所联合开展。4头江豚过去都生活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野化时间不同,分2批从石首、洪湖放归长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月暖心守护
其中,从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放归的2头江豚,雄豚叫“放放”,雌豚叫“闺闺”。“寓意放归,希望它们回家一路顺利。”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徐春永介绍。
2022年底,为应对极端干旱气候实施应急处置时,13岁的“放放”和5岁的“闺闺”被从天鹅洲故道转移到网箱暂养。这次,他们被放归到天鹅洲保护区长江干流石首江段蛟子河口汊江水域。
“放归前,我们经过多轮调查,确认满足放归江豚的条件。”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饲养员丁泽良介绍,除了对江豚进行全面体检,还对放归水域做了细致的排查。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工作人员还是对该水域采取了围网隔离措施,防止行船等人类活动伤害江豚。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介绍:“这个地方实际上已经到长江里面了。但我们担心江豚们不熟悉环境,所以还要再观察一个月,确定它们自行捕食能力强了,再拆掉围网引导它们回归长江天然水域。”
两年精心准备
和“放放”“闺闺”不同,从洪湖新螺段保护区放归的2头长江江豚,已经经过了2年时间的适应性训练。
2021年4月,它们被从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故道迁入新螺段保护区老湾故道,年龄在5岁左右,均为雄性。工作人员对它们进行了噪声适应性训练、捕食行为重建、干流适应性训练等多项野化训练,确保2头江豚基本适应了长江自然水域的生存环境。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院王克雄表示:“监测证明这两头江豚已经具备了在长江干流捕食和躲避航行船舶的能力,达到放归的预期指标。”
2头江豚被放归到洪湖新螺段保护区老湾中夹上游区域。该水域距离野化基地近,水域环境与保护区一致,有约6头左右的江豚分布,有利于放归后江豚的合群。
三十载真心相伴
经过1个小时观测,四头江豚基本适应了长江,多次露出水面“撒野”,显得十分欢快。
送走4头江豚,保护区饲养员丁泽良感慨万千。“江豚很有灵性,很聪明,它们认得我!不舍得,但我还是要说走得好,因为那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水生生物保护区,也是唯一兼具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三大保护功能的长江江豚保护区。
“从30年前的5头江豚,到现在的一百多头江豚,其中的过程非常曲折,1998年的洪水,2008年的冰灾,去年的旱灾,一路走过很不容易。”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徐春永说。
20世纪90年代,天鹅洲保护区率先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目前已形成数量稳定增长的迁地保护群体,并建立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技术体系,为长江江豚的种群保护筑起了牢固的生命线。
农业农村部在长江流域开展的调查表明,2022年长江江豚数量达到1249头,首次实现了止跌回升,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迁地保护功不可没。
这次迁地保护江豚的放归,标志着我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技术初步形成闭环,对于长江江豚保护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极大彰显了长江大保护的成就,为全球生物多性保护贡献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智慧。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雨薇 桂亮 温少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