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地铁一号线深大站A4出口,顺着科苑北路往左拐100多米,开了4年多的“桃李汤包”档口是深圳高新区上班族熟悉的早餐根据地。第一笼包子5时出炉,生意在9时前会到达高峰。“这段时间客人少了一些,估计还有不少人居家办公,顺其自然吧。”年轻的店主一边忙着整理蒸笼里的热包子,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现状并没有打乱他的节奏。
与此同时,在科技南十二路飞亚达科技大厦前的报刊亭内,女店主也进入一天的忙碌时光。身后的飞亚达科技大厦,曾经是腾讯成长历程中重要的办公场所。为应对上班时进入大厦的庞大人流,大厦入口处摆上了4块可供扫描粤康码的指示牌,体温扫描仪与大堂里的体温监测屏幕不断闪现经过者的实时体温。
上午10时,高新区南山园区进入了相对空闲期,路面上的人流、车流不再匆忙。“成就创业梦想”——这句印在中国科技开发院办公楼外墙上的标语依然激荡着一双又一双经过的脚步。1991年创办的中国科技开发院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0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超过500家。
海纳百川中有一股奋斗的味道
从2007年开始,危婷就在南山科技园打拼,一晃眼已经过去15年。伴随高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她忙碌的身影先后在3C消费电子、芯片设计企业,再到AI科技公司出现。“这段时间,同事们都戴着口罩开会、讨论工作,和平常的工作节奏没有任何区别。”她告诉记者,大家只是偶尔在午休时,才讨论一下去哪里可以做核酸。
距离危婷工作的深圳讯美广场不远处是科兴科学园,里面汇聚了超过450家高科技企业,通常到凌晨时依然灯火通明。
园区南门前巨大的“鱼跃龙门”雕塑十分醒目。在核对完场所码后,人们依次进入巨大的园区腹地。不到12时,一楼美食区就开始人流涌动,一些口碑不错的店甚至要取号排队了。“我喜欢深圳的烟火味,在海纳百川中有一股奋斗的味道。”一位刚从楼上写代码的忙碌中抽身而来的年轻人告诉记者。
喜欢这股奋斗味道的还有福瑞莱环保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的工程师廖家龙。
去年初福瑞莱公司联合深圳市疾控中心、深圳大学等单位,启动了“低成本新冠病毒核酸降解消毒剂研发”项目。今年2月,该项目跻身深圳市科技抗疫专项2022年第2批项目。3月13日,廖家龙在收到居家办公信息后不到半小时,就已经赶到深圳国际创新谷内的公司实验室,准备将具备带离实验室条件的实验材料带回家。封闭式管理期间,像廖家龙这样“居家科研”的同事并不鲜见。他们将一瓶瓶消毒剂扛回家,继续模拟验证,测试常规情况下的稳定性。“科研攻关每快一分钟,就能为疫情主动防控多争取一分钟。”廖家龙说。
“高产田”里频现黑马
159.48平方公里的深圳高新区面积约占全市8%,自从3年前实现扩区后,形成了南山园区、坪山园区、龙岗园区、宝安园区、龙华园区在内的“一区两核五园”格局,其中南山、坪山是两大核心园区。
作为不折不扣的“高产田”,深圳高新区创造了全市约30%的GDP。去年营业收入更是一举超过2.2万亿元,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二,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单项更是排名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硅谷”。
如果说南山园区是这片“高产田”里万众瞩目的优等生,那么位于深惠边界的坪山园区则是一匹蓄势待发的黑马。
目前,坪山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3大主导产业。在被称为“BT大道”的锦绣路上,云集了赛诺菲巴斯德、微芯生物、新产业生物公司等近两百家医药类公司,是深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活走廊。
从深圳地铁5号线兴东站出来,不远处就是位于深圳高新区宝安园区的中粮创芯研发中心,在此办公的海谱纳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专注于“啃下”微型高光谱MEMS芯片研发的“硬骨头”。今年初,该公司正式量产了第一代微型高光谱MEMS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下一步将加速推进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机器视觉、消费设备等诸多领域的商用落地。”工作人员说。
目标背后的脚步声
3月29日,深圳市科创委印发《关于强化科技支撑抗疫 助力创新主体发展的若干措施》。“我们正在抓紧落实惠企相关措施,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王辉告诉记者,除了真金白银的支持,高新区的脚步有条不紊。
“按照计划,今年中心还将通过线上方式举行中国IT产业校企合作大会、深圳高新区大学校园招聘会等,为科技企业引才搭鹊桥。同时利用南方创投网、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做好项目对接、研发服务工作。”王辉说。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这是深圳高新区给自己定下的“十四五”发展目标。
恰如鹏城街头随处可见的一抹抹春光,眼下波澜不兴的深圳高新区正孕育新的希望与梦想。对于摩肩接踵的奋斗者而言,高新区的每一个日与夜都闪耀着创新的光环,从未停歇。(首席记者 王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