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谁?春江花月夜乐曲赏析来了

来源:华讯网时间:2023-05-04 10:46:19

春江花月夜乐曲赏析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得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原先名叫《夕阳箫鼓》。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绝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格格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谁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这首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富有生命气息的清丽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之夜的景色,如同月色照耀下的长江画卷,同时又寄寓着游子思归的苦闷。

张若虚(约647年—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这篇有“孤篇压倒全唐”的诗篇,全篇借景抒情,情与景,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集大成者,相信读过《春江花月夜》的人,没有一次不被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所打动。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初唐时期一位背影模糊的传奇人物,他的诗作只有两首,被收录在《全唐诗》中,这个离愁别恨、相思柔情于一体的“春江花月夜”,与他的一段感情经历有关。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吴声的曲名,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复存在,《旧唐书·音乐志》中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之后隋炀帝又创作了这首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乐曲赏析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谁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怎么样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