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成就有哪些?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杨振宁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荣誉,他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二人也因此获得了第二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杨振宁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杨振宁在统计力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做出了大量开拓性的成就,他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进行严谨的求解和分析,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在1952年,他的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就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可以说是天才头脑之间的深度交流。
1954年,他发表了杨—Mills规范场论,也叫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这一成果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学界重视,但到了60-70年代,这一理论被称之为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并且把物理和数学的关系更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有很多对物理学界影响很大的成就,比如杨—Baxter方程、玻色子多体问题问题等,这些都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度有人将杨振宁同爱因斯坦、费米等著名物理学家联系起来,认为他的成就不在二人之下。
或许有人觉得理论科学是没有实用性的,但这完全是想当然。实践和理论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抛弃理论只顾实践,那人类的进步将会何等缓慢!在现代科学中,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版块,很多技术正是先有了理论才能付诸实践的。
为什么杨振宁说三体看不下去
杨振宁在访谈中说到:
“之所以看不下去,原因有2个,跟小说《三体》本身没有一点关系。而是跟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自己研究方向有关,一是自己年纪大,精力不够,二是一辈子做物理研究,自己思维偏向实际理论,所以看不下去。”
其实,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也知道这两个原因确实是有迹可循的。
杨振宁今年已经是98岁的高龄了,他的精神状态肯定没法跟年轻人相比,这个年纪的他如今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生活。
加上他一辈子研究物理,研究宇宙,了解奇怪又奇妙的事情多了,要他在这个年纪还整天抱着本科幻小说,恐怕也有点说不过去。
就好比你回去跟家里已经八九十岁的长辈说,想不想去月球旅行下?他肯定没什么兴趣。
但是你随便去问一个年轻人,那么十之八九都会说愿意尝试一下。
所以,杨振宁说的解释也是表达出《三体》小说自身还是非常值得品读,只是他自身精力不足。
杨振宁成功的原因
简单概括一下,这些原因主要有:
家族和家庭的积累、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和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有杨振宁自己的天赋异禀和个人努力、有杨振宁受过的学校教育和教过他的多个老师、也有他的留学经历和成长过程中影响过他的那些城市的文化。
杨振宁的家庭出身
个人努力
有一句话说,不怕别人比你更聪明,就怕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
在《杨振宁传》这本书里就提到过,中学时期的杨振宁,最喜欢的事就是到图书馆看书和借书。
杨振宁很聪明,也很努力,但恐怕只有聪明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咱们从小就听过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也不少。
杨振宁受过的学校教育
杨振宁的小学,主要是在清华职工子弟学校读的。
中学是在北京的崇德中学,也就是后来的北京三十一中。
大学和研究生时期,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学习,这个曾经短暂存在过的大学,更是师资强大,名家云集。
名师出高徒,杨振宁的老师,比如赵忠尧,吴有训,王竹溪等,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学习了近代数学,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群论。群论对杨振宁后来在物理上的成就,有很大的作用。
杨振宁的太爷杨家驹,做过清朝太湖县分领营兵的都司。
这个官职并不大,但是大小也是个官,换句话说,杨振宁的祖上也是有身份的人。
杨振宁的爷爷杨邦盛,做过黑龙江总督段芝贵的幕僚。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毕业于北平高等师范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后来杨武之又出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回国之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担任数学教授。
以上就是杨振宁祖上三代的背景。
杨振宁算当世物理第一人吗
是的。
提到伟大的物理学家,大众脑中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牛顿、爱因斯坦和霍金这些在教科书上学到的伟大人物。但是很少人知道,杨振宁的成就,比起他们来说并不逊色,甚至在当今物理学界,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其实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衡定律,只能算是杨振宁科学生涯中排行第二的研究成果,排行第一的科学成就是杨Mills 规范场论,这个科学研究项目可以说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而与此标准模型相关的诺奖已有七项,可见其伟大之处。
此外,杨振宁还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有诸多研究成果,包括相变理论、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时间反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