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的概念是什么?意象性表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来源:民企网时间:2022-09-02 15:21:39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与意境在诗词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

何为意象?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如“月亮”是一种客观事物,但诗人把它写进诗词,用以表示皎洁、清冷、团聚、离散等情调,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就成为意象了.又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等.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意象:“空山”、“明月”、“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这些自然物象被诗人摄入大脑,加入自己的主观之情,就构成了生动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现诗人自愿隐入山林,过隐居生活的惬意心情.

在诗词中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诗篇中常常可以构成不同的意象.如“柳”:朱淑真《送春》中“楼外垂柳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柳”是抒写春光易失的意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是哀婉凄切,恋恋不舍的别离意象;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柳”是窈窕多姿的美女意象.可见意象是客观事物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作者的艺术创造.

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十个意象来表现凄凉萧瑟的秋天,营造出游子凄凉孤寂、悲秋思乡的意境.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因而读诗要用形象思维,把握一个个意象,使语言文字转化成可见可感的生活意境.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善于捕捉形象,领略意境,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当我们读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时,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景:诗人告别好友之后,不忍遽然归去,却呆呆地伫立江边,看友人扬帆远去了,于是再登楼远眺,只见长江如带,一泄千里,友人之帆顺流而下,越去越远,渐渐消逝在蔚蓝色的天幕下,只见长江滚滚东流.通过这幅意味深长的图景,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孟浩然有多么深厚真挚的友情.其实,诗人看到的又何止是江水?这又何尝不是诗人对孟浩然的滚滚不尽的友情呢?

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词的艺术境界,意象构成了意境.要正确地把握这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的核心要素吗?

雪潮

刚在百度搜索到冯祖华先生回答本人的妙文。

读了冯老师的韵律论,感触良深。也深为赞同。

但诗歌,这古今中国人素养之必备,无论新旧,其诸要素还是必须必要的。

诗歌诸要素,具体来说,离不开灵感,情思,意象,韵律,意境,主旨等。

没有灵感,硬着头皮是难作诗的。为赋新诗强说愁。也难成诗,勉强成诗也别扭,有伤诗歌审美,更难成好诗。灵感在于妙手偶得,浑然天成。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诗歌的宁馨儿,诗歌的机缘,诗歌的种子。

诗歌是情思的产物。抒情言志,启迪真理,乃诗歌的文学责任和历史使命。古代的诗言情,诗言志,根情苗言,独抒性灵,都中鹄的。

诗歌的核心命意,就在一个情字了得。亲情,爱情,乡情,友情,国情,人情,都是诗歌吟哦的情愫。

诗歌,以意象为基本元素或单位,像盖房子的砖瓦。

在诗歌学术领域,意象比形象说法好。形象是万事万物的具象。而意象是诗人之意与万物之象的创造性的巧妙组合。

"野渡无人舟自横。"舟横,物象,舟自横,意象也。

"寂寞开无主。"梅开,物象,寂寞,无主,就意象了。

意象是抒情主人公创意的加工过的形象,景象,物象,具象。

诗歌意象,比现实形象,也更形象生动,传神写照。

韵律,是节奏,平仄,对仗,押韵,格律等的统称。

韵律是诗歌的内在律动,富有音乐美和建筑美。也是诗歌的要素。有别于散文,甚至一般非诗性的韵文。

意境,是一首诗完整完善,甚至完美的有一定环境和范畴的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

曾国藩论散文,曾用一个圆字,概论启承转合。而诗歌也然。用一个圆字论意境,更完美无缺。这是艺术审美,艺术境界,艺术的最高格局。

当然,主旨是任何样式的文学作品,甚至一般文章之必具。

主旨就是作品的灵魂。无灵魂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僵尸,都是木乃伊。

再短再长,再怎么样的诗歌,或明或暗,或近或迈,或深或浅,也有主旨。也必须有主旨。

总之,我很欣赏冯祖华老师的韵律说。而我更倡导诗歌的诸要素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度艺术化的诗歌更应如此。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举例说明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

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即已经形成习惯的用法的象】、“固定意象”【就是只能这样用的象】、“典故意象”【以典故或成语内容所标识的意象】等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这个象从本意讲就是一物有形物体的形象、影象------

简单来说:

意象就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这里暂先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后面还有比较详细的叙述】。

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

马致远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

例如舒兰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意境:

顾名思义,“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意”与“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意象的精神内涵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古典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意象作为文学对象和手法,在言意转换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理解和积累,但通常是通过注释、讲解来实现理解,忽视了形象、意象在叙事、抒情、议论和审美中的独特价值,使得古诗词教学与诗词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不能够实现深层融合。笔者以意象为突破口,试图打破目前的窘境,探索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新路径。

1

意象的基本内涵分析

意象是意和象的结合体,是借助于象达意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和智慧。意象的产生与“言不尽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言无法言说“物之精”时,便会选择“立象以尽意”。当然这里的象也是通过言进行表达的,不过当象进入到言意转换过程中后,便具有了鲜明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常言道,做人贵直,作文贵曲。意在做人要率真、爽直、光明磊落,而作文则要含蓄委婉,以达“曲径通幽”之效。

象具有直观性,但是同时又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读者以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空间,这种思想的自由生成了强大的张力,使人获得了阅读的主体地位。对于意象的分类,有论者把其分为: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描述”“象征”和“比喻”这些关键语词均能看出意象是一种文学手法。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意象有历史传承的一面,也有个性化独创的一面。比如,文学作品里面,月亮可谓一个典型的意象,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智慧、审美追求、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文学作品之中,以月入诗入文的不计其数,月亮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定格在国人的思想里。所以,月亮所隐含的阴柔之美、含蓄之意、思念之情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传承下来,这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意象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一个事物,借助一些突兀的、奇特的、另类的形象来表达情感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选择。比如,《水》(苏教版五年级,作者马朝虎)中的“狗尾巴草”这一意象就传神地表现出四兄弟渴望水的模样和心情。这是作者原创的意象,而且是专属于这篇文本的意象,非但没有一丝的违和感,而且表达得入木三分。

2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意象性表征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古典诗词63 篇,从编选的数量分布上来看,第一学段每册安排4~5 首,第二、第三学段每册安排5~7 首。从编选的体裁上来说,第一学段以五言绝句为主,第二学段以七言绝句为主,第三学段出现七言律诗以及词[2]。从内容倾向性上来看,具有“儿童化”及“说理化”倾向。

所谓儿童化,就是诗词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主,比如《池上》《小儿垂钓》《村居》等;所谓说理化,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内容倾向于辩证、说理的诗词,比如《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等。

这些古诗词之中,意象性表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01

托物言志

在编选的古诗词之中,托物言志是意象性最为明显的表现。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志向投射到一个真实或虚拟的事物上,得以委婉而深刻地表达,这个事物由于附着了志,于是具有了典型性,既而得以一定的文化传承。《石灰吟》《墨梅》《马诗》等就属此类。这类诗一般前两句状物,后两句言志,比如《墨梅》中,前两句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从位置、数量、颜色等角度介绍了梅花;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对人生的追求、价值的取舍跃然于纸上,不求世俗的功名,但求内心的坚守。

梅花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为编选的古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的“梅花”所表达的则是斗雪傲寒、坚贞不屈的意义。同为梅花意象,但是所表达的意并非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对意象的把握不能脱离于语言环境,也不能脱离作者的人生追求、创作背景。

02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写到月亮的诗,比如《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水调歌头·中秋》等,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每一轮月亮背后都凝结着一段思念之情。《古朗月行》是思念童年生活的月亮,《静夜思》是留恋故乡的月亮,《枫桥夜泊》是孤寂旅途的月亮,《峨眉山月歌》是思友心切的月亮,《水调歌头·中秋》是佳节思亲的月亮。这些情感都附着在月亮之上,月亮自此具有了意象性、文化性,在中国人的思维里流淌。传统意象,月亮是个典型,其他诸如梅兰竹菊、荷柳茶酒等自然及人文意象也同样成为文化基因,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

03

隐喻明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还选编了一些隐喻明理的诗。所谓隐喻明理,也就是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说明一个道理,而这被隐喻、象征的对象便成了意象。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中的“活水”。这里的“一枝红杏”“活水”具有的象征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两个事物本身,其所象征的意义又被新的形象所获得,“一枝红杏”指是新生的事物,“活水”指的是新的知识。

从中可见,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分别指向不同的表达意图。托物言志在于表达自我,文化传承在于表达共识,而隐喻明理在于表达法则。

关键词: 意象和意境 意境和意象的概念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的核心要素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举例说明 意象的精神内涵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