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简介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830年。
该小说讲述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长着少女似的清秀面孔,天资聪颖,记忆超群,有着非凡的意志力。他受父兄虐待,也深以微贱的出身为耻。他凭借熟记拉丁文圣经的资本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尔夫人家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并悄悄和德·瑞那尔夫人恋爱。他们的秘密恋情被市长知道后,于连不得不远走贝尚松神学院,一心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出人头地。因为院长主教之间的勾心斗角,于连离开神学院去了巴黎的木尔侯爵府,他非同寻常的才能与骄傲征服了侯爵家的小姐玛特尔,于是与玛特尔小姐恋爱,于连的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此时侯爵收到德·瑞那尔夫人被迫誊写的一封揭发信,于连的梦想破灭。他到了维立叶尔的教堂向德·瑞那尔夫人开了两枪。于连被捕入狱。德·瑞那尔夫人买通狱吏,使于连免受虐待。得知原委,于连疯狂地爱上了德·瑞那尔夫人。于连被判死刑,他拒绝玛特尔和德·瑞那尔夫人为他上诉。于连受刑后,玛特尔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德·瑞那尔夫人三天后也离开了人世。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红与黑适合哪个年龄段?
一般来说,适合初中以上的来阅读。不过有一些缩略本儿的话,可能小学高年级就可以了。大概十岁左右吧。
红与黑表达了什么主旨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
《红与黑》表达的道理:
1、拼命读书,才是大多数人成功的捷径。
于连总是不专心看机器的运转,而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看书上面。对他来说,书本才是他真正的“良师益友”,他在书中获得心灵的宁谧,也从书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
也正是凭着这一股子读书的拧巴劲儿,他居然在神父谢朗的门下,被市长德莱纳先生看上,招聘他做三个孩子的拉丁文老师。一个普普通通无依无靠的年轻人,就这样靠读书实现了命运的逆袭。
2、你的虚荣,终将让你不快乐。
如果于连一直踏踏实实地工作,也许不久,于连就会结婚生子,过上相对平稳的生活。但可惜的是,于连心中一直有一种虚荣心在作祟,他骨子里带着点自卑,又有着要命的自尊心,“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
3、过度的自卑与敏感,会成为人生痛苦的根源。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如此,他出身木匠之家,所以,无论自身取得了多大的荣光,得到了怎么热烈的爱情,都无法安稳与坦然地拥有这一切。
只要别人稍一流露出不符合他预期的表现,他的内心便开始翻腾,认为他们看到了自己光鲜表皮之内的低贱出身。
4、冲动,足以轻易毁掉一个人。
冲动的表现,是任凭着冲到大脑中的第一个想法行事。
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遇到事情时,第一想法都会马上跑入脑海中,但是,只要你稍做停顿与思考,理性的判断便会马上赶来。
所以,人在遇到巨大的情绪鼓动时,一定要慢下来,不然,当跑得慢一些的理性思维还未到达时,你就单凭着一腔热情把事情办了。
5、欲望太大的人,会陷入到一种焦灼的痛苦之中。
哪怕在别人看来,他们已经足够成功与闪耀,但他们会感觉自己的眼前,永远悬挂着一根吃不到嘴的胡萝卜,他们不容易得到幸福。
而那种把欲望把握地恰到好处的人,更容易从凡俗的世界中品得幸福的味道。